“德润童心 光耀千秋”学校2021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任春芳
一、校情学情背景分析
1.中国教育的蓬勃发展是紧跟中国整体发展形势的,中国已全面实现崛起目标,正大踏步走向世界强国之列。时代赋予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维与新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国家发展不断输送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所谓优秀人才,就是指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强调五育并举的同时,又要求德育为首,这便是当前中国教育的整体趋势。为此,我们寿光市汇文学校自202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学校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的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配备了一支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学校拥有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的学科带头人、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以及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其中,潍坊市立德树人标兵 (潍坊市教学能手)5人;寿光市特级教师1人;寿光市教学能手13人;寿光市骨干教师1人;国家级优质课1人;山东省优质课4人;潍坊市优质课9人;寿光市优质课10人,立志打造全方位的科学的精细化管理的标杆型小学。我们汇文学校的校长一上任就强调其管理理念,即为:启动精细化管理模式,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给孩子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校长这句治校名言,充分体现了我校不仅呈现出全面而科学的管理模式,还表明了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2.当前的小学阶段,由于大部分学生家长在家庭里过度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在家庭与学校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共情意识,只想自己处处占上风,经受不了一点委屈的现象。更为突出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极度关注自己孩子的文化课成绩排名,希望孩子小学到大学一路有机会跻身名校接受教育,却忽视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的培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些学生家长为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制造了一定的阻碍。
3.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关键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未知领域较多,对大部分事物充满新鲜感、好奇心以及探求欲望,因此可塑性也最强,一旦学校重视并强化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其效果与效率也能极快实现双提升。
二、工作目标
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最终目的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养成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开辟德育课堂作为主要途径,将德育实践活动作为依托,呈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我们汇文学校要实现四个转变:其一,由学校封闭式德育培养向社会开放式德育培养转变;其二,单一模式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德育模式转变;其三,由教师为引导的单向式德育培养向师生互动的双向型德育培养转变;其四,由硬性的纪律约束型德育向柔性引导型德育转变。总之,我校将努力打造实效性德育与特色化德育。
三、各学段德育主题操练目标
1.低年段将养成教育作为主轴,呈现两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二是,教导与实训结合。尤其要重视规范性实训,它是直接体现成效的环节,最终让学生形成极好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行为习惯。
2.中年段将掌握各种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诚实守信作为主流,养成学习自觉与自信,同时注重其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让学生在热爱学习与科学的氛围中,树立为国家与民族强大而发愤的理想。
3.高年段必须将德育重点放在感恩教育与挫折教育这两个重要方面,重在磨砺学生的坚强意志与耐心,能正视挫折。同时,侧重关心留守学生,加大对学生不忘父母恩与师恩的教育力度,让学生用行动表达对亲人与教师的爱。强化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懂得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唯有发愤图强,让国家更强大,才是对革命先烈最厚重的告慰。
四、具体措施
(一)完善德育教育机制
1.构建德育教学一体化机制。强化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首当其中的是各班班主任要产生德育的辐射效应,通过构建全新的班科联席制度与集体备班制度来落实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一改过去让班主任一肩挑的德育运作模式,让德育渗透到我校教育教学当中,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角落,实现全程、全员、全面育人。
2.探求德育管理精细化机制。以人为本是德育之根基,持续强化我校校园内的德育管理网络,建立校长引领、班主任引导、全体少先队员全力协助的德育管理精细化机制,实现齐抓共管的三方协同,让德育活动呈现项目化,同时项目流程落实数量化,实现每个环节的细分,让学生品德逐步内化与提升。
3.形成德育档案管理机制。我校高度重视德育档案工作,有具体的德育档案记录细则。借助于各类现代设备将每次德育活动记录在档案中,尤其注重将德育活动的珍贵影像资料保存起来,按年份集中整理成汇编,通过动态与静态的方式全方位呈现我校德育活动成果。将德育活动的各种材料,比如图片、文字、视频、数据等汇集起来,让德育档案管理科学化。
(三)加强常规德育教育
1.持续开展爱国教育。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红歌大赛等方式,同时借助于各类纪念日,持续开展爱国教育。让学生做到“四爱”,除了爱国之外,还需要爱党、爱集体以及爱家乡,形成正确的三观。
2.重视养成教育。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中小学生守则》为基准,落实养成教育,着重关注学习习惯、安全常识、卫生习惯等方面的养成。同时结合学校实情,将常规管理细化,捕捉每一次教育的契机,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具体来讲,可以推出红领巾值岗制度,对各班实行量化考核,持续不间断的打分并公布,实施周小结。
3.夯实心理健康与法制教育。搭建法制教育活动这个载体,比如播放法制宣传片、开设法制讲座、进行法律知识竞赛等,强化法制观念,让学生有最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筹建后进生帮教制,防止其违法犯罪事件的出现。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各班级课时计划当中,重视教学设计质量。当然,强化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重视心理咨询以及咨询后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记录与管理。
4.重视安全工作。我校将安全工作普查作为常规工作,只为及时解除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按部就班的开展。开展多样化的安全教育活动,比如安全应急演练需要定期举行,可以每个月实施一次逃生与疏散的模拟演习,提升学生的逃生与自保水平。当然,交通、人身、饮食等方面的安全教育也不能忽视,要落实到位。
(四)建立社团,打造特色德育
成立各种社团,打造特色德育。比如国学社、中国结艺社、中国民间剪纸工作坊等,通过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学生最乐于接受,也是最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渗透。这里以国学社学习弟子规为例,来阐述其深渊意义。国学在当前“国学热”持续高涨的时代里,《弟子规》享有极高的美誉度,被业界称之为“开蒙养正”的上乘读物。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充满智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的教育价值光耀千古。当前需要通过这类经典来加大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全民族的道德素养全面提升。这些年,获得了一些经验教训之后,大批教育专家与学者反复强调素质教育,再一次重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重要性。同时,有社会上“国学热”的加持,所以我校高度重视并开辟第二课堂,重点开设了《弟子规》的国学经典教育,因为它对德育教育价值如下: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教育需要有育人功能,育人是第一位的,而教育的直接执行者是教师,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提升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专业水准,尤其要提升其国学修养。学校应该要主动扛起这面大旗,将学校作为学生学习传统蒙学文化的主流阵地,而不是仅仅依托教材中被选入的较少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篇幅。因此,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比如开辟第二课堂,将《弟子规》纳入第二课堂学习内容之中。同时,可以辅之以跟传统蒙学文化相关的朗诵比赛、读后感写作大赛、辩论赛等,让传统蒙学文化中的正确的道德观根植于学生心田。 总之,努力做到“让学校的一砖一瓦都会说话”,从而取到育人的作用。
2.重视家庭教育,宣扬传统孝文化。对广大中小学生而言,学校与家庭是其教育的两大主流阵地。尤其是学生家长需要重视家庭教育板块,除了言传身教之外,还得随时随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宣言传统的孝文化。比如平时家长在待人接物方面所采取的方式与态度,就会影响到孩子,家长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才会模仿父母做一个有孝道的人。当然,平时也得让孩子体贴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这些都是孝文化的传承。
3.创设情境,重建社会经典文化。社会教育对学生同样重要,必须担负起创设积极情境的责任。首先,要构建充满正能量的社会风气。其次,我们的书籍、电视以及新媒体平台也要积极传递真善美事迹,抨击丑恶行为,因为这些好的事件代表着我们社会发展的积极方向、现代价值观的取向以及时代风貌,必须大力弘扬。总之,需要不断创设正面情境,重建社会经典文化。
(五)家校联动,发挥教育合力
打造家校联动模式,提升家教水准。家庭道德教育的资源十分丰富,要引导学生家长利用起来,让他们积极与学校配合,强化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学校可以设置学校开放日、家教经验探讨会、家访等各种形式,向学生家长传递正能量的家庭教育思想,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同时,还可以辅之以优秀家长评选相关活动,特别强化单亲家庭与贫困家庭家长的引导工作。
以上就是我校2021年全面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案,“汇爱润德,博文树人”的核心目标就是:德润童心、光耀千秋,努力打造成当地乃至全国性的新型标杆式学校。